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六十三章,手术室里的传承:结肠癌手术台前的生命对话

清晨六点,敦煌市医院的走廊还笼罩在薄雾般的晨曦中,林峰的办公室己经亮起灯光。他反复翻阅着兰大医院博士生苏晚晴提交的结肠癌手术方案,红笔在关键处圈圈点点——这是今天要指导的高难度手术,患者是一名68岁的牧民,肿瘤侵犯了十二指肠与肠系膜上静脉,手术风险极高。

"林老师,这是术前影像资料。"苏晚晴抱着笔记本电脑匆匆赶来,镜片后的眼睛透着紧张。作为兰大医学院的高材生,她在理论学习上成绩优异,但面对如此复杂的手术,仍是第一次。林峰将方案推到她面前,指着一处标注:"这里对血管分离的预判不够精准,肠系膜上静脉一旦破裂,几分钟内就会危及生命。"

七点三十分,手术室的空气里弥漫着消毒水的气味。患者被推进来的瞬间,林峰注意到老人布满皱纹的手一首紧攥着褪色的哈达。"别害怕,我们会尽全力。"他用蒙语轻声说道,老人紧绷的肩膀这才稍稍放松。苏晚晴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在她的认知里,顶尖专家往往专注技术,而林峰却总能用最细微的关怀安抚患者。

"手术开始。"林峰换上手术衣,手套与器械碰撞发出清脆声响。无影灯下,苏晚晴握着柳叶刀的手微微颤抖。"记住三个要点:稳、准、细。"林峰站在她身后,声音沉稳,"先沿结肠旁沟打开侧腹膜,动作要像剥蚕丝一样轻柔。"

当肿瘤暴露在视野中时,情况比预想的更复杂。肿瘤如同章鱼般伸出无数"触手",紧密缠绕着周围血管和脏器。苏晚晴的额角沁出冷汗,手术器械在手中停滞。"别慌,从这里开始。"林峰用镊子轻轻挑起一处间隙,"看到这层筋膜了吗?沿着这个平面分离,既能保护血管,又能完整切除肿瘤。"

手术进行到第三小时,意外突然发生。分离肠系膜上静脉时,血管壁出现一个微小破口,鲜血喷涌而出。"吸引器!"林峰的声音冷静而果断,"苏医生,准备6-0血管缝线。"他迅速用手指压迫出血点,眼神如鹰隼般锁定破损处。在放大镜下,他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完成缝合,整个过程不过数十秒。

"血管缝合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林峰一边操作,一边讲解,"每一针的间距、力度都关乎患者的未来。就像敦煌壁画的画师,必须全神贯注,稍有偏差就会前功尽弃。"苏晚晴默默点头,手中的笔记己经密密麻麻。

手术进入最关键的消化道重建阶段。林峰让苏晚晴主刀,自己则在一旁充当"眼睛"。"注意吻合口的张力,过紧会导致缺血,过松则有漏的风险。"他指导着苏晚晴进行手工缝合,"还记得敦煌医学里'气血贯通'的理念吗?消化道重建也要保证'气血'的通畅。"

七个小时的手术终于结束,当麻醉师宣布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时,苏晚晴差点瘫坐在地。林峰拍了拍她的肩膀:"去休息吧,明早我们一起查房。"

次日清晨,阳光透过病房的窗户洒在患者的病床上。老人己经苏醒,看到林峰进来,用蒙语说了句"赛音拜努"(你好)。苏晚晴好奇地问:"林老师,您怎么会说蒙语?"林峰笑着回答:"在戈壁行医,语言是打开患者心门的钥匙。医学不仅是手术刀和药物,更是人与人的沟通。"

在后续的病例讨论中,林峰带着苏晚晴分析手术录像。"看这里,肿瘤下极的分离可以再深入5毫米,这样能降低复发风险。"他调出术前三维建模图,"现代科技给了我们更精准的视野,但最终的决策,还是要回归临床思维。"

苏晚晴在笔记中写道:"这不仅是一场手术,更是一堂生动的医学课。林老师教会我的,不仅是手术技巧,更是如何成为一名有温度的医者。"

一周后,患者康复出院。临行前,老人将哈达献给林峰,又转向苏晚晴,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姑娘,好好学,你也是好医生。"那一刻,苏晚晴的眼眶了。

这段经历让苏晚晴对医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回到兰大医院后,她在毕业论文中写道:"在敦煌的手术室里,我看到了医学的双重维度——既有对技术极致的追求,又有人文关怀的光芒。林峰主任就像敦煌的胡杨,扎根西北,却将医学的种子播撒向更广阔的天地。"

而在敦煌市医院,林峰仍在继续他的医学传承。他的示教室墙上,挂着一幅特殊的照片:手术台上,他与苏晚晴专注操作的身影,被晨光勾勒出温暖的轮廓。这不仅是师徒的接力,更是医学精神的延续,在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医者正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