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二十三章:薪火长燃

暗夜惊雷

一年的深秋,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了贵州山区,引发多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凌晨两点,林峰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院长的声音里带着焦急:“小林,S县灾情严重,医疗系统几近瘫痪,医院决定派你带队紧急支援!”放下电话,林峰迅速通知科室骨干,半小时内,一支由25人组成的医疗救援队己整装待发。

雨幕中,救援车在泥泞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窗外,洪水咆哮,不时有落石从山坡滚落。林峰紧握着对讲机,时刻关注路况。“前方道路被泥石流阻断!”司机的声音传来。林峰当机立断:“全体下车,携带急救设备徒步前进!”队员们背着沉重的医疗箱,在齐膝深的泥水中跋涉,雨水、汗水混着泥浆,浸透了衣衫。

抵达受灾最严重的W镇时,卫生院己成危房,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挤满了伤员。一位中年妇女被横梁砸中腹部,生命垂危。林峰顾不上休息,立即在帐篷里展开手术。没有无影灯,就用应急灯照明;没有麻醉机,只能依靠局部麻醉。手术过程中,余震突然袭来,帐篷剧烈摇晃,林峰用身体护住患者,沉稳地完成了最后一针缝合。

破晓之光

随着救援的深入,林峰发现,比外伤救治更棘手的是灾后疫病防控。连日暴雨导致饮用水污染,肠道传染病开始蔓延。他迅速组织队员,在全镇设立五个防疫点,开展饮用水消毒、环境消杀工作。同时,利用车载移动设备,为村民进行传染病筛查。

“林医生,我家孩子发烧、呕吐,是不是被传染了?”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焦急地跑来。林峰仔细检查后,判断是食物中毒。原来,部分村民食用了被洪水浸泡过的食物。他立即组织人员排查隐患食品,同时开展健康宣教。“洪水泡过的食物千万不能吃,饮用水一定要烧开……”他用方言耐心地向村民讲解。

在救援的第七天,物资运输线终于打通。林峰却做出了一个意外的决定:留下部分队员,帮助当地重建卫生院。“灾难会过去,但健康守护不能断。”他带领队员们清理废墟、搬运建材,手把手教当地医护人员操作新设备。一位年轻的乡村医生感动地说:“林医生,您不仅救了我们的命,还教会了我们如何守护生命。”

星火燎原

灾后重建期间,林峰发现山区医疗资源的匮乏不仅在于硬件,更在于人才短缺。他发起“山区医疗人才振兴计划”,回到医院后,立即组织骨干医生与受灾地区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每月定期开展远程会诊、线上培训,每年选派优秀医生驻点支援。

在他的推动下,医院还为山区医生设立专项进修基金。一位曾在W镇参与救援的队员主动申请长期驻点:“林老师,我想把在这里学到的技术留下来。”林峰欣慰地拍着他的肩膀:“医学的火种,就是要这样一个传一个。”

与此同时,林峰将这次救援经验融入教学。在医学院的课堂上,他播放灾区救援的真实影像,让学生们首观感受灾难医学的重要性。“面对灾难,我们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守护生命的信念。”他的话语,让台下的学生们热血沸腾。

长燃不熄

一年后,林峰再次回到W镇。曾经的废墟上,一座崭新的卫生院拔地而起,远程诊疗设备、急救设施一应俱全。更让他欣喜的是,当地医护团队己经能够独立处理常见急症。“林医生,多亏了您,现在乡亲们看病再也不用跑几十里山路了!”卫生院院长激动地说。

在卫生院的走廊里,一面照片墙格外醒目:救援时的紧张瞬间、重建时的辛勤汗水、患者康复后的灿烂笑容……林峰驻足良久,思绪万千。他深知,每一次救援都是一次生命的托举,每一次帮扶都是一次希望的传递。

回到医院,林峰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感谢信,有的是曾经救治过的患者,有的是受到帮扶的基层医生。其中一封来自W镇的信中写道:“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技术,更是永不熄灭的医者初心。”

深夜,林峰站在医院观景台上,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他知道,在守护健康的道路上,自己只是万千医者中的一员,但只要每个人都能点亮心中的那盏灯,这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照亮生命的璀璨星河,长燃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