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29章 风雨同舟:疫情期间诊所里的生命守护纪实

2020年的春节,寒风裹挟着不安的气息掠过梧桐巷。诊所门口的春联还透着墨香,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唐雅盯着手机上不断刷新的疫情通报,护士服口袋里的听诊器随着她急促的呼吸轻轻晃动:"我们诊所,得做点什么。"

一、紧急响应:构筑防疫防线

腊月二十九深夜,我们紧急召开家庭会议。女儿糖糖在儿童房熟睡,客厅的茶几上铺满防疫物资清单。"口罩只剩200个,消毒液库存不足。"唐雅翻着账本眉头紧锁。我连夜联系医药供应商,却被告知所有防疫物资己被征用。

第二天清晨,我们跑遍全城的药店,终于在一家偏远的劳保店找到500个工业口罩。唐雅戴上护目镜,用紫外线灯对口罩进行消毒处理:"虽然不是医用标准,但总比没有强。"我们在诊所门口设置预检分诊台,自制体温检测仪,用木板和塑料布搭建简易隔离区。

大年初一,诊所正式成为社区临时防疫点。寒风中,唐雅穿着单薄的防护服为居民测量体温,冻得通红的手指依然准确记录着每一个数据。有位老人颤巍巍地递来热姜茶:"孩子们,喝口热乎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继续坚守的力量。

二、物资紧缺下的艰难坚守

随着疫情升级,物资短缺问题愈发严重。医用口罩告罄后,唐雅发动社区巧手阿姨们缝制布口罩,在夹层里垫上咖啡滤纸增加防护效果。我们将仅存的消毒液按比例稀释,优先供给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

最艰难的是二月寒潮来袭时,防护面罩结满冰霜,医用手套里的双手被冻得失去知觉。唐雅患上重感冒,却坚持不肯休息:"现在是关键时刻,我不能倒下。"我背着她去楼上休息,转身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为了缓解物资压力,我们发起"互助防疫"行动。诊所提供消毒服务,居民们自发捐赠闲置的防护用品。有位中学生送来自己攒的零花钱:"医生叔叔阿姨,用这个买口罩吧。"这些温暖的瞬间,支撑着我们度过最艰难的日子。

三、特殊时期的医疗守护

疫情期间,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问题成为重中之重。我们建立线上问诊平台,24小时接听患者电话。有位糖尿病老人胰岛素即将用尽,子女却因封控无法送药。唐雅穿上防护服,骑着电动车跨越三个街区,将药品送到老人手中。

对于急重症患者,我们充当起"生命摆渡人"。深夜接到求助电话己是常态,有次孕妇突然破水,我们紧急联系120,全程在线指导家属急救措施。看着救护车远去的灯光,唐雅的防护服早己被汗水浸透。

儿童患者的治疗更需格外小心。唐雅创新采用"无接触诊疗",通过视频指导家长完成基础检查,再根据情况提供用药方案。有个哮喘发作的小男孩,在唐雅的远程指导下顺利缓解症状,孩子奶声奶气地说:"谢谢护士姐姐的魔法声音。"

西、暖心服务:传递希望之光

为了缓解居民的焦虑情绪,我们在诊所门口设置"暖心信箱"。居民可以写下需求和烦恼,我们会尽力帮忙解决。有位独居老人在信中写道:"想吃红烧肉,可惜做不动了。"唐雅第二天就炖好红烧肉送去,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还推出"防疫知识小课堂",通过社区广播普及防护知识。唐雅录制的儿童版防疫儿歌在大街小巷传唱,"勤洗手,戴口罩,病毒来了我不怕"的歌声,给恐慌中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

在物资最紧缺的时候,我们依然坚持为困难家庭免费提供药品。有位拾荒老人感冒发烧,我们不仅免了药费,还送给他保暖衣物。老人离开时深深鞠躬:"你们是好人,菩萨会保佑的。"

五、共克时艰:凝聚社区力量

在我们的带动下,社区居民自发组成志愿者团队。有位退休教师帮忙登记信息,超市老板免费提供场地存放物资,快递小哥义务配送药品。诊所后院的葡萄架下,成了临时物资中转站,每天都上演着感人的互助故事。

为了减少交叉感染,我们创新推出"无接触取药"服务。患者在微信下单,我们将药品放在指定位置,拍照通知取药。有位老人不会用手机,我们就手写用药说明,详细标注服用方法。

疫情期间,诊所累计服务患者3000余人次,处理紧急医疗事件50多起。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是湿透的防护服,是磨破的手套,更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六、曙光在前:坚守到最后一刻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诊所迎来复工复产。我们严格执行防疫要求,设置一米线,限制就诊人数,确保患者安全。有位老顾客复诊时感慨:"你们就像黑暗中的灯塔,给我们带来希望。"

回顾这段艰难岁月,唐雅说:"穿上白大褂的那一刻,我们就选择了守护生命。"那些在寒风中坚守的日夜,那些与患者并肩作战的瞬间,早己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如今,梧桐巷的诊所依然温暖如初。墙上新增的锦旗诉说着那段难忘的岁月,患者送来的感谢信被精心装裱,成为最动人的装饰。我们知道,疫情终会过去,但医者的初心永远不会改变。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们用专业和爱心筑起防疫长城,用坚守和奉献诠释医者仁心。那些在疫情期间结下的情谊,那些共同经历的风雨,都将化作前行的力量,激励我们继续守护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