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48章 红河之畔的骨医新程:进修岁月里的淬炼与成长

九月的红河州裹挟着夏末的余温,我和李雅拖着装满专业书籍的行李箱,站在红河州人民医院气派的门诊大楼前。晨光穿透玻璃幕墙,在地面投下交错的光影,消毒水的气味混着新建院区特有的装修气息扑面而来。作为红河县人民医院选派的首批骨科进修医师,我们深知,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提升的机会,更是肩负着为家乡带回先进医疗技术的使命。

报到当天,骨科主任王建国教授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进修不是走马观花,要把每一台手术、每一次病例讨论都当成学习的战场。"在科室欢迎会上,看着墙上挂满的脊柱内镜、关节置换等手术照片,李雅悄悄握紧我的手,指尖微微发凉——这里的技术水平远超我们在县级医院的认知,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一天进入病房,我们就被忙碌的节奏震撼。走廊里,推着轮椅的患者、手持影像胶片的家属与行色匆匆的医护人员交织成流动的画面。带教老师陈医生递给我们一摞病历:"先熟悉科室常规工作,下午有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你们跟着观摩。"

手术室里,高清显示屏上清晰呈现着患者的椎管结构。主刀医生操作着首径仅7毫米的椎间孔镜,在导航系统引导下精准摘除突出的髓核。李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手术步骤和关键参数;我则注意到术中团队配合的默契,护士传递器械的角度、助手牵拉组织的力度,每个细节都暗含着多年积累的经验。

进修初期,我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晨间查房时,跟着带教老师仔细询问患者病史,学习如何通过步态、体态判断骨骼病变;换药室里,反复练习无菌操作,只为确保每一次伤口处理都万无一失。记得第一次独立完成骨折患者的石膏固定时,因为手法不够熟练,导致石膏松紧度欠佳。陈医生手把手示范:"固定既要保证稳定性,又要留出适当空间避免压迫神经血管,这需要手感和经验的积累。"

在病例讨论会上,我们真正见识到了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一次针对复杂骨盆骨折的病例讨论中,王主任展示了3D打印模型辅助手术设计的创新方案,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不同固定方式的优劣。当被问及自己的见解时,李雅结合在红河县遇到的类似病例,提出了基层医院有限条件下的应急处理思路,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逐渐获得了更多实操机会。在关节镜基础训练室,我们对着模拟膝关节反复练习刨削、缝合技术。李雅的手指灵活度惊人,很快掌握了镜下打结的技巧;而我则在骨折复位训练中,凭借多年急诊积累的空间感,得到了带教老师"复位手感精准"的评价。但真正的挑战,来自第一次作为助手参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那是一位75岁的老年患者,因股骨颈骨折需要置换人工关节。手术当天,我站在主刀医生右侧,手心全是汗。当磨挫髋臼时,高速旋转的器械发出刺耳声响,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周围血管神经。李雅作为器械护士,准确无误地传递着每一件工具,眼神始终与手术进程保持同步。西个小时的手术结束,看着患者稳定的生命体征和完美复位的假体,我们才发现后背早己被汗水浸透。

进修期间,我们还参与了医院组织的下乡义诊活动。在元阳县的山村里,我们为留守老人检查骨关节疾病,手把手教村民正确的关节保护方法。一位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的阿婆,在接受简单治疗后,拉着李雅的手用方言说:"妮子,等你们学成回去,一定要来我们这儿看病啊!"那一刻,我们更加坚定了将所学带回红河县的决心。

除了临床学习,我们还抓住一切机会提升科研能力。在王主任的指导下,我们参与了一项关于少数民族地区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的研究。白天收集患者资料,晚上在图书馆查阅文献,撰写论文时,李雅负责数据分析,我则主攻临床部分的撰写。当论文最终被省级医学期刊录用时,我们在宿舍里开了一听可乐庆祝——这是属于我们的科研"作"。

周末的闲暇时光,我们会去参观红河州博物馆,了解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或是沿着红河岸边散步,看夕阳把江面染成金色。李雅常常感慨:"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思维。"我们相约,要把州医院先进的管理模式、多学科协作理念带回红河县。

进修期满的那天,王主任将一套骨科手术器械模型送给我们:"希望这些能成为你们在基层开展新技术的火种。"回望这半年的时光,从最初的忐忑到如今的从容,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专业技能的提升,更是对医者使命的深刻理解。

回到红河县人民医院,我们立即投入到骨科新技术的开展筹备中。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组建了骨科微创治疗小组,将椎间孔镜技术、关节镜手术逐步应用于临床。看着患者因微创手术缩短的住院时间和减轻的痛苦,我们更加坚信,那段在红河州人民医院进修的岁月,是我们职业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为家乡医疗事业奋斗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