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冬天,阳光裹着冷冽的风掠过鸣沙山。我和李雅踩着积雪推开家门时,屋檐下的冰棱折射着细碎的光,像极了他们此刻忐忑又期待的心情——结束了火车上难忘的跨年之旅,回到家乡的两人,最牵挂的仍是黔都医专的大一期末成绩。
“妈,我回来了!”李雅把冻得通红的手贴在暖气片上,看着母亲从厨房探出头,围裙上还沾着面粉。我则熟练地帮父亲卸下院子里的冻白菜,霜花簌簌落在他的棉鞋上。熟悉的烟火气瞬间将火车上的疲惫驱散,但茶几上静默的平板电脑,却像悬在两人心头的小秘密。
晚饭后,李雅的母亲端来一盘热气腾腾的驴肉黄面,面条筋道,汤汁浓香。“多吃点,在学校肯定没吃好。”母亲夹起大块驴肉放进女儿碗里,李雅却只是笑着点头,眼神时不时瞟向客厅的平板电脑。我也心不在焉,往常最爱的敦煌羊杂汤,此刻在碗里泛起的油花仿佛都成了晃动的分数。
“查吧。”我突然放下筷子,声音打破了餐桌上的沉默。李雅深吸一口气,和他对视一眼,两人几乎是同时站起身,朝平板电脑走去。父母对视一眼,放下碗筷跟在后面,父亲甚至悄悄把电视音量调低了些。
登录教务系统的界面在屏幕上缓缓加载,李雅的手指悬在键盘上方微微发抖。我注意到她的紧张,伸手轻轻按住她的手背:“没事,我们复习得那么认真。”这句话像是说给她,也像是说给自己。随着回车键的轻响,成绩页面赫然弹出,密密麻麻的数字和“优秀”“良好”的字样在屏幕上闪烁。 “解剖学92分!生理学95分!”李雅突然尖叫出声,整个人从沙发上弹起来,平板电脑险些滑落。我一把扶住电脑,目光快速扫过自己的成绩:病理学93分,药理学91分……所有科目不仅全部通过,平均分更是名列前茅。两人难以置信地反复确认,首到母亲笑着拍了拍李雅的肩膀:“让我看看,我家闺女这么厉害?”
客厅里瞬间炸开了锅。李雅的父亲笑得合不拢嘴,转身从柜子里摸出珍藏的白酒,非要给我倒上一小杯。母亲则红着眼眶,一边抹眼泪一边念叨:“从小就知道你能行,在那么远的地方也没让妈妈操心。”我的父母闻讯赶来,两家人挤在狭小的客厅里,欢呼声、祝贺声与碰杯声交织在一起,惊得院子里的麻雀扑棱棱乱飞。
李雅翻出手机,手指颤抖着点开班级群。屏幕上早己是一片“学霸”“大佬”的赞叹声,辅导员也发来消息:“我、李雅同学,你们的成绩在年级排名前5%,为班级争光了!”看着这些消息,李雅突然鼻子一酸。她想起那些在黔都医专图书馆闭馆后,和我缩在走廊背书的夜晚;想起解剖课上,两人对着冰冷的标本反复确认每一根血管走向的专注;想起备考时互相抽查知识点,因为一个概念争论得面红耳赤的场景……所有的努力,此刻都化作屏幕上耀眼的数字。
我则默默走到窗边,看着月光下泛着银光的鸣沙山。离家千里求学的孤独、对医学知识的敬畏、备考时的焦虑,在这一刻都成了值得珍藏的勋章。他想起火车上和李雅许下的新年愿望,此刻突然觉得,那些遥不可及的梦想,似乎正因为这份成绩单,变得触手可及。
庆祝的热闹持续到深夜,两家人散去后,李雅和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敦煌的冬夜格外清冷,银河清晰地横跨天际,星星仿佛伸手就能摘到。“你说,”李雅突然开口,“要是我们能一首保持这样的成绩,是不是真的能成为优秀的医生?”我望着星空,坚定地点头:“当然,这只是开始。”
寒风掠过屋檐的冰棱,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为他们的对话伴奏。两人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将成绩单截图发在朋友圈。配文很简单,只有西个字:“继续努力”,但配图里,两人在黔都医专图书馆前的合影笑得灿烂,背后的书架上,医学书籍堆得高高的。
消息刚发出去,点赞和评论立刻涌来。同学们的羡慕、老师的鼓励、亲戚的祝贺,让手机不断震动。李雅翻看着消息,突然收到我发来的私信:“谢谢你这段时间的陪伴,下学期,我们还要一起拿奖学金。”她抬头看向身旁的少年,月光落在他棱角分明的脸上,坚毅的眼神让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一言为定。”她回复道,手指在屏幕上敲出的字,比任何时候都要有力。
敦煌的夜渐渐深了,两人却毫无睡意。他们开始规划下学期的学习计划,讨论着如何参与备考,如何提升临床技能。远处的莫高窟在夜色中静默,千年的壁画见证着无数梦想的诞生,而此刻,两个年轻人的梦想正从这份成绩单开始,在敦煌的星空下,在黔都医专的教室里,生根发芽。
后来的日子里,这份成绩单成了两家人的骄傲。李雅的母亲把截图打印出来,贴在客厅的墙上,逢人就夸女儿争气;我的父亲则把消息转发到家族群,引来一片赞叹。但对我和李雅来说,这不仅是一份成绩,更是他们医学生涯的起点,是青春岁月里用汗水浇灌出的花朵,它告诉他们:只要心怀热爱,脚踏实地,再遥远的梦想,都能在坚持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