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老太抬手就在王氏背上拍了一巴掌,“你脑袋里装的都是屎吗?老大都说了多少次了,有两个闺女就很好了,他可从来没有过纳妾的想法,你到好,你还给他买回来一个,你说你是不是傻?”
王氏脸上的落寞颜老太也看见了,这些年王氏心里总是有疙瘩,恨自已没给老大生一个儿子出来,每次听见别人说颜家老大没儿子她就着急,可这么多年了,她都三十岁了,她也不抱希望了。
颜老太叹了口气,“老大媳妇,你也知道老大的为人,你要是这样做了,你和老大就离了心,你觉得这样值得吗?”
王氏坚定的点点头,“娘,我想过了,只要夫君有个儿子,不管让我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娘,你帮帮我吧。”
颜老太摇摇头,“傻孩子,你想多了,老大根本就没想过纳妾,也没一定要儿子,老大对两个闺女的好难道你不知道吗?你还这样何必呢?”
“娘,我不能让夫君被别人戳脊梁骨,等她给夫君生下儿子我就给她一笔银子,把卖身契还给她。”
颜老太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了,就连一旁的弟妹张荷花都在叹气,她也不知道大嫂心里怎么想的,她要是劝说大嫂怕是会多想,所以她也就不说话了。
见婆婆不说话,王氏说道:“娘,你就帮帮我吧。”
颜老太看了一眼王氏买来的姑娘,颜老太问道:“你是哪的?多大了?”
姑娘抬头看了颜老太一眼,“回老夫人,我是鸿县的,今年十七了。”
“你是怎么被买的?”颜老太又问道。
“家里穷,爹上山摔断了腿没银子治伤,我这才把自已卖了,好给爹治腿。”姑娘怯怯的说道。
颜老太叹口气,“罢了,都是可怜人,老大媳妇你自已看着办吧,这事我不管。”
王氏心里一喜,只要婆婆不管她就有办法让夫君和她圆房。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书院的庭院里,形成一片片光斑。
欧阳夫子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缓缓步入讲堂。
他面容清癯,眼神深邃,举手投足间散发着一种儒雅的气质。
学生们早已整齐地坐在讲堂中,等待着夫子的教诲。颜战坐在前排,目光中充满期待。
欧阳夫子轻轻放下书卷,扫视了一眼学生们,缓缓开口道:“今日,我们来讲《中庸》。”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在讲堂中回荡。
“《中庸》者,乃儒家之经典也。其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解?”夫子问道。
学生们陷入沉思,片刻后,陈旭起身回答:“夫子,学生以为,天命赋予人之本性,顺着本性而行便是道,修养道便是教。”
欧阳夫子微微点头,又问道:“然则,何为中庸?”
颜战思索片刻,起身答道:“夫子,学生以为,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凡事适中,恰到好处,乃为中庸之道。”
欧阳夫子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善。中庸之道,乃儒家之核心思想之一。
中庸并非平庸,亦非折中,而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境界。《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乃中庸之精髓所在。”
学生们听得入神,纷纷点头。欧阳夫子继续讲解道:“喜怒哀乐,人之常情。未发之时,心处于平静之中,此为中。
发而皆中节,即情感的表达恰到好处,不过分,也无不及,此为和。中是天下之根本,和是天下之达道。只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才能各安其位,万物才能生长发育。”
颜战若有所思,问道:“夫子,如何才能达到中和之境界呢?”
欧阳夫子回答道:“欲达中和之境,需修身养性。《中庸》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君子在无人看见的地方也要小心谨慎,在无人听到的地方也要恐惧敬畏。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细微的事情,越能体现一个人的品德。所以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
“再者,《中庸》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以广识,审问以解惑,慎思以明理,明辨以正心,笃行以实践。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辨析和实践,才能逐渐接近中庸之道。”
学生们纷纷点头,陷入沉思。欧阳夫子又道:“中庸之道,看似简单,实则深奥。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体悟,方能有所得。”
颜战问道:“夫子,中庸之道在当今之世有何意义?”
欧阳夫子回答道:“当今之世,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者众。中庸之道可使人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左右。
在为人处世方面,中庸之道可使人做到公正、公平、合理,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治国理政方面,中庸之道可使国家保持稳定与和谐,实现长治久安。”
讲堂中一片寂静,学生们都在认真思考夫子的话。阳光透过窗户洒在讲堂里,仿佛也在聆听着这深刻的教诲。
下课时间到,欧阳夫子缓缓走出讲堂。
颜战却仍沉浸在刚才的讨论中,他与李轩、田青山和杨凯几人并未急着离开,而是围坐在一起,继续探讨着中庸之道,几人的关系自从上次颜战的婚宴后就成了朋友。
颜战率先开口:“方才夫子所言,中庸之道在治国理政方面可使国家保持稳定与和谐,实现长治久安。但我等如今身处书院,又该如何将中庸之道运用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呢?”
李轩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我以为,在学习上,我们应博学而不浮躁,审问而不随意,慎思而不莽撞,明辨而不糊涂,笃行而不怠惰。如此,方能做到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