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57章 苏泓的解决方案

“这给胡惟庸儿子半条命打下去了。”

“若是没有咱暗中相助。”

“他又是要怎么处理?”

朱元璋在等人时候,跟其他二人闲聊。

“感觉无非就是硬顶。”

“我想不到,他有其他反制手段。”朱标回应。

“如果从苏小兄弟的立场上来看。”

“他这样做,其实还是冲动一些了,给自己埋下祸患。”

“怕是可能要丢官。”

“当然,以他的财力,当不当这个官也都无所谓,但是总不能够是赌气不干了吧。”

朱标语气之中有些可惜的意味。

他是觉着,苏泓很可能抱着一个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就算我得罪了你。

那又能怎么样?

好歹是朝廷命官,哪怕是宰相也最多把我整下去,自己大不了不干了呗?

说不定来个更直接的,主动辞官不干!

他们正聊着。

苏泓已经是换好衣服走了过来。

“走吧。”

“我请客,吃点东西去。”

老朱大大咧咧开口。

完全没有了中午的那副不爽表情。

苏泓对此也已经习惯。

毕竟这老头很是神经质,态度发生变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

“你说,这人难道真是胡惟庸儿子不成?”

“我今天在下面看着,感觉就算不是,那也是大有来头啊。”

饭桌上,老朱夹了一筷子菜,看似漫不经意的问道。

他想要确认一下,苏泓内心想法是怎样的。

认为下午这个人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嗯,我感觉不像假的。”

“大概率就是真的。”

苏泓随口回道:“从他的嚣张态度,以及拿出来的书信来看。”

“没跑了。”

“正常人就算想要用假身份诓骗点好处,也不会搞这么大的。”

“哦?”朱元璋饶有兴趣的开口:“你既然知道这点。”

“又怎么敢下如此重手?”

“难道不怕招来后续宰相的报复?”

“还是说,等什么时候直接辞官?”

“报复……”苏泓平淡的笑了笑。

“我准备修书一封,寄往宰相府。”

“就说在太平县,查获了个贼人,以宰相儿子的身份招摇撞骗。”

“还大闹驿站。”

“我知道胡宰相家风严格,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所以这人一定就是假冒的!”

“为了维护宰相的名誉,这贼人已经直接被我拿下。”

“若有需要,便可交由你进行处理。”

“同时把这个事情,再大肆宣传一番。”

“漂亮!”徐达拍了下手。

兴奋地开口:“这样的话,那胡惟庸怕是只能哑巴吃黄连,有口说不出!”

“他总不能是承认,这人并不是假冒的,所谓‘贼人’就是自己儿子吧?”

“到时候他非但没办法在明面上报复你。”

“反而还是得奖励你一番才是!”

“这是阳谋!”

他琢磨了一下苏泓的话,越想越是精妙。

忍不住拍手叫好。

“这倒是个办法!”朱元璋也是眼前一亮。

不过他想到的比徐达更多。

“这样一来。”

“他倒是没办法明面上报复你了。”

“但心里肯定是对你有恨意,等着风头一过。”

“肯定就是对你使绊子!”

“别的不说,在政务方面进行考核的时候,以他的身份。”

“只需要往下面知会一声。”

“那就得有不少人为了攀附他,对你使绊子才是。”

“这又如何解决?”

老朱提出自己的疑问。

他认为苏泓刚才所说的办法,并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

明的不方便搞你。

可是胡惟庸品级跟你相比,是一个天一个地。

他稍微使一些绊子,就足够你受的了。

“这点我当然也是想过的。”

苏泓掏出一封书信递给老朱。

正是公堂之上胡文安用来证明自己身份的。

“你看看这个。”

“胡惟庸写给自己儿子的家书。”

“但是落款的印章,不是私人印章。”

“而是官印!左丞相印!”

苏泓开口解释起来。

“按道理说,这种官印只能够用于公务之中。”

“他用在家书上,这就是很大的问题!”

“往小了说是公私不分。”

“往大了说,那就是目无王法,丝毫不守法纪!”

“竟然能把印章当做儿戏。”

“我只需要把这个扣留在手中,他想要针对我的话。”

“那就得掂量掂量。”

“我会不会把这个东西,给捅上去了。”

他向仨人把自己想法说出。

防止他们不明白,苏泓又是补充上两句。

“当今皇上对印章方面。”

“可以说是看的很慎重。”

“若是真被捅出去,纵然他是宰相也够他受的。”

苏泓话语里的意思,其实另有所指。

说的就是在洪武八年末尾发生的“空印案”。

不过因为现在还没发生,他没有细说出来而已。

“这倒确实如此。”

“当今皇上对官印的管理很是严格。”

“因为这个,胡惟庸就算要找你麻烦,那想必得是掂量一番了。”

老朱认同了苏泓的话。

自己的规矩可是定的很死的。

他刚才在看完这封家书之后。

其实心里面就已经对胡惟庸很是不爽了。

写个家书,竟然敢用左丞相印?

这简直大胆放肆!

在心里面,他是又给胡惟庸记上了厚厚的一笔。

“不过话说回来。”

“这个什么官印,倒是把我的同行给折磨到不清。”

苏泓随口闲聊。

他对这个制度深恶痛绝。

自己刚当上县令的时候,被这个制度折磨的不去。

在此时说出来,颇有点吐槽的意味。

“这话怎么说?”朱标一旁好奇询问。

“拿我来说吧。”

“作为太平县的县令。”

“每年都要去应天府上报税收等账目的账册。”

“这个事情在没有合适的人选时候,就得我去做。”

“在统计完账目后,就需要拿着账目去往户部报告。”

苏泓这样说道。

对此,朱元璋点点头。

这个本身是元朝的制度,不过他觉着不错,就没有对其作出改动。

“这个报账制度的初衷,就是防止徇私舞弊,毕竟户部、布政司、府、县四个地方的账目,必须完全一样才能够通过审核。”

“能大大防止地方官员做假账的可能。”

“可问题是,现在交的赋税那多数都是粮食。”

“运输过程之中,总是有损耗的,像是破损撒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