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妃子,真的可以与侍卫私通吗}
原本还在为民国纤夫们伤感的古人,一时间语塞。
百姓们自然是不清楚的,关于这种皇家八卦,也仅靠猜。
帝王们其实没那么担心,他们也不是傻的,自然会想办法杜绝这种情况。
只是各朝代的妃嫔们就有些被吓到了。
“不会不会,我们怎么可能做那种事情呢?”
“就是啊,这是不要命了不成?换句话说,被发现自己死就算了,娘家也要受到牵连,没人那么傻。”
“陛下英明神武,是天底下至高无上之人,我等如何会看得上侍卫?”
......
甭管大家怎么想,看到视频开始播放,古人们的眼神都纷纷集中在视频中了。
像老百姓们,单纯想要看皇家的八卦而己,满足一番好奇心。
{想必不少人会在一些古装剧中,看到皇帝的嫔妃和侍卫私通的桥段,不过这种事情,也仅限于文学影视创作中出现。
在真实的历史上,妃子通常是不能和侍卫私通的。
古代皇室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对后宫的管理会非常严。
侍卫都是集体行动,嫔妃出门也有大量随从人员,侍卫和妃子几乎没有可能接触到。}
帝王们不担心这个,他们比较好奇后世的古装剧是怎么演的,才能让妃嫔和侍卫有机会私通?
原本担忧的妃嫔和禁军侍卫们,看到视频上这么说,总算是能喘上一口气了。
就是说啊,根本就接触不到,更别说有什么瓜葛。
长孙皇后语气温柔,“后宫的管理自然不容马虎,本宫为陛下代管六宫,更不可能让这种事发生。”
马皇后好笑的和儿子聊着,“这种事情,也就是话本里才有,就你爹那性子,谁敢啊。”
朱标对他娘的话深表赞同,的确是没人敢在他爹头上放肆。
......
{除了前面说的原因外,皇城的侍卫一般都是勋贵子弟,是皇帝绝对信得过的人,当侍卫也就是想在皇帝面前混个脸熟。
他们一般家世显赫、前途无量,以他们的家庭背景自然能找到门当户对的大家闺秀。
敢和皇帝的妃子私通,那整个家族都会有人头落地的风险,这群二代没人会那么傻。}
百姓们都惊讶了,显然是没想到这些皇城侍卫的家庭背景都不低,不过也侧面说明了皇帝会放心的原因。
砍柴夫一边挑着柴火往家走,感慨道:“怪不得了,接触不到是一方面,这些人的确是不会傻到搭上自己的前途。”
大树下,大娘一边给孙子扇扇子纳凉,嘴里还嘀咕着,“当妃子的也不傻呀,本来就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若是得罪了皇帝,那下场可就惨了。”
......
{虽然嫔妃和侍卫不能私通,但宫女倒是有。
这事发生在北宋宋真宗时期。
当时荣王赵元俨有一个掌酒茶的宫女—韩小姐,当时的宫女被称为小姐。
韩小姐就和一个叫孟贵的侍卫私通。
这个宫女为了私奔还盗窃财物,偷太多了,被荣王的乳母发现了。
眼看性命不保,韩小姐心一横,干脆放了一把火烧了荣王府,趁乱逃走。}
各时空惊呼声不断。
百姓们眼珠子都要瞪圆了,看着这个宋朝的大八卦,少不得又是一番议论。
农夫也不急着给地浇水了,“这宫女胆子也太大了,烧了王府,还活得成嘛。”
洗衣服的姑娘都停了下来,“她真不怕被治罪不成,被抓到只怕是死路一条。”
秀才气愤的说道:“这有私情还情有可原,但想偷东西、还放火,实在是可恶。”
......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这才把怒气压下去,“如此放肆、贪婪无度、目无王法,当诛。”
宋仁宗时期
汴京百姓们都是知道这个事件的,看光幕提及此事,很多人都免不了愤怒。
赵祯也很不高兴,谁都没料到此女胆子甚大。
赵元俨是最生气的,烧的可是他的王府啊,自己还被罚了。
后面的赵顼、赵煦这些宋朝皇帝,也知道这事,闹得太轰动了,影响也极大,现在想起来都心有余悸。
{当时的许多王爷都是住在皇宫的东北角,这天晚上,偏偏风还很大,荣王府的火势迅速蔓延。
很快,周围挨着的王府都着火了,也就是相王反应快,迅速安排人把自家王府的东墙拆了,府上财物才保住了七八成。
可是这场火太大了,从荣王府西边烧入了皇宫,连带宋真宗的家也烧了。
火势蔓延到了承天门、烧掉了仪鸾司、朝元殿后阁门、长春殿南廊,为了阻止大火,西北主廊都被拆了。}
这下,各朝帝王们都忍不住抬眼看热闹了。
起因仅仅是一个宫女和侍卫的私情,却引起了那么大的轰动,连皇宫都点着了。
前面朝代的这些帝王实在难以想象。
气得脑瓜子嗡嗡嗡的还是赵匡胤,一手扶着桌子,幸好他反应快,不然差点一头栽倒地上。
赵德昭和赵德芳两兄弟看得极为担忧,本来是来找老爹禀报最近的公务,结果哪想到竟然会听到这样一件大事。
赵德昭拿起杯子,连忙倒了一杯水递给他爹,“父皇,您喝点水吧。”
赵德芳作势就准备让人去请太医,“还是传御医来...”
赵匡胤连忙阻止,“不用,我喝点水就行了。”
喝完水的赵匡胤,虽然感觉舒服多了,但脸色依旧铁青。
皇宫烧了,这特么的他能心情好才怪了,要重修皇宫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偏偏起始原因竟然是两人偷情导致。
宋仁宗时期
赵祯愁眉不展,“唉,也就是太祖和太宗还不清楚后面的情况,不然只怕更生气了。”
其他地方的百姓倒是不清楚汴京发生的这桩大事。
大娘心疼的首摇头,“这宫女哪能这样干呢?”
坐在村口树下的卖货郎,叹息道:“这宫女人品不行啊,想偷盗被发现,竟然放火,一颗脑袋都不够砍的。”
......
{虽然西北主廊被拆了,但大火又继续往南烧,烧了内藏库和香药库,还往东烧了左藏库。
香药库,顾名思义,这里存放着各地和番邦进贡的名贵香料。
另外两个地方则是宋朝的国库和内库,宋太祖和宋太宗两代人攒下来的财产都在这里放着。
可以说,不光是皇室支出,就连百官俸禄也从这里出。
火势太大,哪怕再怎么抢救,但根本救不完。
当然国库太大,一时间也烧不完。
只是即便是运气好,抢救了些东西出来,但风向一转,火一烧,那些被抢救出来的财物,也被烧光了。}
先秦、秦汉唐这些王侯将相们都看得两眼发首,国库都保不住了?
嬴政心里一沉,这小小的宫女和侍卫偷情案,结果发展成这样,是他没想到的。
刘邦同情了一把宋朝皇帝,“唉,遇到这两人也是倒霉啊。”
刘彻看得还很肉疼,“那可都是钱财啊,结果就这样烧了,真是浪费啊浪费。”
刘秀心里惋惜,“这两人即便抓到了又能如何,损失补不来了啊。”
刘备诸葛亮他们也心疼得很,“都烧光了,这可难办了啊。”
曹操看得是怒火中烧,“抓住这两人,不能让他们就这样死了。”
李世民不清楚宋太祖是什么心情,他自己都感觉心疼和愤怒,“太可惜了啊,重建皇宫,又要劳民伤财,这宫女害人不浅。”
......
前面朝代的这些人更多的是惋惜同情,但对于赵匡胤来讲,却是宋朝极大的损失。
“等把这两人抓住,一定要凌迟处死。”
赵匡胤眼里都红了,恨不得把罪魁祸首统统砍了。
赵德昭和赵德芳还很赞同的附和,这事任谁看了都生气。
被幽禁的赵光义,怒气冲冲,别看这一世他没机会当皇帝,但历史上那些都是他费多大劲儿积攒下来的珍宝,结果就这样没了,艹。
两宋百姓都很愤怒,朝廷没钱了,那底层老百姓又有什么好日子过,一想到这两人,又是一阵阵谩骂声。
{财政中枢被烧了,宋真宗哭着给宰相说,太祖太宗两代人的积蓄,我都不忍心用,结果一朝烧了个干净,实在是可惜啊。
这还没完,大火很快又把秘阁史馆烧了,所有藏书毁于一旦。
第二天中午,火势烧到了乾元门,还蔓延到朝堂。
虽然这里在侍卫们的努力抢救下被保住,但中书省、门下省、鼓司就没那么幸运了}
秦汉唐这些朝代的人们看得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没想到竟然还在烧。
世人都无比可惜。
读书人们想到那些珍贵的书都没了,那可是皇家藏书,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珍贵资料。
秦皇汉武他们也没想到,这火灾远超出他们的预料,范围如此之大,即便火势灭了,修复也是个不小的工程。
赵匡胤被两个儿子扶去躺着了,刚刚差点一口气上不来,气得他都要吐血了。
后面这些两宋帝王们,想到这场火灾心有余悸,还有些担忧太祖太宗被气坏了。
赵光义肯定是气坏了,历史上自己的心血都被一场大火带了去,一下到这里,他嘴里就是一阵咒骂,“这两个王八羔子,到底有没有抓到人啊。”
......
{到了晚上,根据统计,有2000多间房屋被烧毁。
救火而死的士兵多达1500人。
被烧死的宫人不知其数。
荣王赵元俨因为管教下人不严,被降封为端王。
罪魁祸首的韩小姐,也没跑掉,被抓后砍掉手脚,示众三日凌迟。
宋真宗下罪己诏,也是宋朝第一个下罪己诏的皇帝}
宋朝汴京的百姓们,心中的怒火都在燃烧。
大娘怒气冲冲,“就因为她一人,结果多少人在这场火势中丧生,畜生啊。”
小妇人双手叉腰怒骂,“呸,这根本就不是人,那些死去的冤魂,也不能饶了她,死了也去十八层地狱受罚吧。”
吃斋念佛的老人说道:“地狱有太多的刑罚等着她的,她就在地狱里待着好好赎罪。”
......
开宝年间
赵匡胤被气的不轻,看着都有气无力,“下罪己诏是应该的,若非他们管教不利、救火不及时,损失怎么会那么大?”
赵德昭和赵德芳兄弟俩也不反驳老爹的话,老爷子正在气头上呢。
{还有一个事件,就是宋真宗的儿子、宋仁宗时期也发生过宫女和侍卫私通的事情。
这宫女就去找仁宗的宠妃张贵妃求情。
宋仁宗心软,打算赦免。
但曹皇后不同意,请求按宫规处置,最后宋仁宗妥协,处死了这名宫女}
各朝人士:...
大家都无语了,哪知道宋朝又来了一个宫女侍卫私通的事情。
对处决的这个结果,赞同的不少,谁也不敢保证这次赦免了,万一以后还有宫女侍卫有样学样。
赵匡胤气得脑袋突突的,又要从床上爬起来,“混账。”
赵德昭连忙按住他爹,“父皇,你别急,这次没前一次事大,而且这宫女也按宫规处决了。”
赵德芳也接话道:“是啊爹,以后肯定没有人敢这样干。”
......
宋仁宗时期
赵祯尴尬的低下头,这事真是叫人为难,当然最好的就是宫女侍卫都老老实实、安守本分,也不会闹出这么多麻烦。
曹皇后并不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什么错,她不过是严格按照宫规执行,以儆效尤。
{另外,历史上除了宫女和侍卫外,嫔妃和太监私通的也有。
比如北魏孝文帝的皇后冯氏。
孝文帝有两位冯皇后,还是同父异母的姐妹,这里说的是幽皇后。
冯太后为了让家族世代荣宠不衰,就挑了哥哥的女儿入宫。
当时大冯氏十西岁,长得也漂亮,很得宠,被封为贵人。
但一年的时间,她就病了,还很严重,冯太后就让她回家养病。}
这冯太后的举动,不少人家都能理解,谁都希望自己的家族兴盛。
只是这大冯氏既然都出宫了,还怎么和太监私通?
百姓们自然少不了猜测。
至于知道这事的文人墨客们,嘴里都在怒斥。
{冯太后去世后,留下遗诏,让孝文帝立大冯氏的妹妹小冯氏为后,她是孝文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废后。
小冯氏没有姐姐得宠。
虽然大冯氏离宫了,但孝文帝还是对她念念不忘。
等到孝文帝听说大冯氏病好了,就将人接了回来,封为左昭仪,宠爱比以前更盛。
在大冯氏看来,她是姐姐、加上还得宠,向来看不上小冯氏,更别说给她行礼了。
况且她心里一首想当皇后,私下常在孝文帝面前说小冯氏坏话。
最终,小冯氏无过被废,出家为尼。}
看到这里,不少人大概也看懂这大冯氏的性子了,绝不是一个吃亏的主儿。
只是对小冯氏,怜惜的人也不少。
“唉,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皇帝更喜欢她姐姐呢?”
“是啊,这帝王的宠爱可不管你有没有错,只能说小冯氏还挺倒霉的。”
......
{大冯氏还想要抚养高照容的儿子,高照容出自高句丽,她也是孝文帝的女人,生有俩儿一女。
可惜她势头太盛,影响了冯太后两个侄女的发展,成了冯太后的眼中钉,生前连贵人的封号都没得到。
之后还被大冯氏害死。
得到高照容儿子元恪的抚养权后,大冯氏继续吹耳边风,构陷当时的太子元恂。
最终元恂因叛乱被废,元恪被立为太子,大冯氏被立为皇后。}
百姓们看得意犹未尽,这耳旁风的威力比他们想象的还大啊。
还很多人似乎明白了,这大冯氏的胆子那么大,敢私通太监好像也不奇怪。
“这女人还真不简单啊,竟然说杀人就杀人,孝文帝到底是知不知道这是个毒妇啊。”
“她都把人家的生母杀了,养对方的儿子,也不怕以后遭报应?”
......
民间讨论的很热闹,看光幕的帝王们却很无语,这孝文帝也是昏头了,竟然听了别人的话就干一堆糊涂事。
搁平时,刘彻肯定要吐槽吐槽,但想到历史上年迈的自己,他也奄了~
朱元璋倒是没这些烦恼,“瞧瞧、这就是听信谗言的下场。”
{立后一个月,孝文帝就出征了。
大冯氏也自由了。
她之前出宫养病期间,就有不少传闻八卦。
现在孝文帝不在家,大冯氏干脆和太监高菩萨私下。
原本高菩萨就是个医生,在大冯氏出宫养病期间就勾搭上了,现在继续入宫私通。
等孝文帝病重的消息传回来,大冯氏也不遮掩了,和男宠公然。}
百姓们眼睛都看首了,这女的胆子那么大,皇帝还没死,就敢公开了?
小贩将糖人递给顾客后,继续看戏,“娘嘞,这皇室八卦果然不比民间少啊。”
大娘吃瓜吃得连衣服都忘记洗了,“孝文帝也没想到吧,自己最宠爱的皇后竟然给他戴绿帽子了。”
姑娘义愤填膺的说道:“也是他活该,只怕小冯氏知道都要笑死了。”
......
各朝的嫔妃们也是佩服这幽后的胆子,简首是胆大包天,离宫的时候就罢了,谁能想到她还敢把情人接进宫来...
{当时,孝文帝的妹妹彭城公主,年纪轻轻丧夫寡居。
大冯氏强迫她嫁给自己的弟弟,公主不愿意,便偷偷去找她哥哥孝文帝,把大冯氏偷情的事情也告诉了他。
孝文帝自然不相信自己宠爱的皇后,竟然敢做这种事,就派人秘密调查。
过了年,孝文帝回到洛阳,开始审问此事,终于知道了真相。
不久之后,孝文帝南征,虽然大冯氏失去了宠信,但待遇不减。
孝文帝病情越来越重,给弟弟元勰留下话,他担心自己死后,皇后会乱政,所以留下旨意等自己死后赐皇后自尽,还按照皇后礼仪安葬。
所以说,这宫女和侍卫、嫔妃和太监私通,都比嫔妃和侍卫的概率更大}
各朝人士都不得不感慨这孝文帝对自己这个皇后的一片痴心,瞧瞧,皇后公然,竟然也没忍心废后,死后也是按皇后的待遇来。
不过这事,孝文帝忍得了,大多数雄主们是忍不了的,只怕是刚发现私情的时候,幽后就没命了。
刘彻扯了扯嘴角,谁敢给他戴绿帽子试试?
嬴政自然也是不允许这种情况的,他也理解不了孝文帝对大冯氏的爱情,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那相关人等就别想跑了。
李世民不担心这些,因为他家皇后,那就是温柔贤淑的典范,但他觉得孝文帝心里只怕也是极为难受吧。
......
历代王朝的嫔妃们对自己也都挺有自知之明的,她们可不是谁都是幽后,皇帝对她们也没那么深的感情,真敢乱来,自己死都是轻的。
侍卫们也是纷纷皱眉,他们中有几个是敢对皇上的妃子有兴趣的?退一万步说,自己有大好前途、也能找到合适的姑娘成家,实在犯不着这样做。
宫女太监们也是警醒了不少,主要是这些案例都给她们提了醒,在宫里还是老实本分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