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赵成看着自己桶里那一条鲫鱼,转头去了灶台。
独自生活了很多年,还在图书馆抄录过不少菜谱,也跟几个老炊事员请教过,做个菜还是简简单单的。
杀鱼去腮,处理内脏,刚准备起锅却发现灶台上少了些东西。
“料酒忘了买,光有葱姜可不行......”
赵成看着盘子里修理好的鱼,手艺好的人可能把握的住,但他也就是个家常水平,还是按着学的做法来,不然糟蹋粮食。
放下盘子,赵成准备去找孙卫国借点,路过倒坐房的时候,忽然愣住。
“我记得,白酒也是可以的吧?”赵成喃喃自语。
其实也不错,白酒也可以去腥,但没人这么干。
毕竟白酒可比料酒贵多了,更何况是娄半城家里的酒,肯定不是阎埠贵家里兑水的散白。
但赵成可不在乎,能用才有价值。
回到灶台边,赵成手里多了一瓶白酒,开盖闻了两下,照着料酒的用量减去一半,倒出来小半杯。
煎鱼,加水,葱姜白酒下锅。
半小时后,一锅奶白色的鲫鱼豆腐汤出锅,赵成就着白面馒头吃了,味道很好,却味同嚼蜡。
忙活一天,到头来还是空军,再好吃的东西也没味道,何况赵成平日里吃的也不差。
只是苦了在后院聊闲天的几户人家。
闻着飘出来的油香,眼神不由得开始飘向跨院的栅栏门,却也只敢狠狠吸上两口空气,连话也不敢说。
院里人可都是碎嘴子,要是说出什么不敬的话,到不了明天就会传到赵成耳朵里。
得罪风头正盛的副厂长?
脑子抽了?
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不假,但赵成也是根红苗正的贫农。
孤儿出身读了大学,可以算是贫民努力的典范。
出身半斤八两,地位天差地别。
高级技工和业务熟手,在赵成面前或许还能有几分底气,但院里不少壮劳力,连凑到赵成身前说话都要加小心。
后罩房,老太太鼻子抽动了两下,笑道:“这还没到晚饭时候呢,柱子就把饭做好了?”
“八成不是,现在还没到饭点儿,而且柱子要是做好了饭,这时候应该端过来了!”
刘淑芬大着肚子坐在床上缝补衣服,原本菜色的脸现在比秦淮茹还要红润。
“柱子这些天回来的晚,你可要照顾好自己,别累着......”聋老太太笑眯眯看着刘淑芬,张口就是关心。
自从怀了孩子,傻柱可是忙的脚不沾地,本来饥荒年月缺衣少粮,但刘淑芬居然被喂得有些富态。
她对傻柱像对亲孙子,肚子里这个就是她重孙。
现在可是关键时候,只要没事,老太太就会找刘淑芬聊天解闷,这些天在院里露面的频率飙升。
“柱子这些天都忙着接活赚钱,听说忙不过来,还找上了之前的几个徒弟帮忙,我就在家缝缝补补,不累的!”
刘淑芬说完,低下头继续缝补衣物。
能有现在的生活绝对是大半年之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她是死心塌地跟着何雨柱。
“那就好,柱子性子犟,你平时让着点,回头我来训他!”
“柱子对我挺好的,奶奶您就放心吧!”
聋老太太满意的点了点头,暗道自己终究没连续眼瞎两次,刘淑芬绝对是傻柱的良配。
起身绕过椅子,老太太慢慢挪到柜子边,蹲下身子摸索片刻,取出一个布包。
“淑芬,这东西你收着,在外人面前别戴,自己看看就行!”聋老太太把布包打开,露出一只白玉手镯。
“这不行,奶奶,太贵重了......”刘淑芬连连推脱。
她不认识玉,但看着上面的花纹,也知道不是一般农户用的物件,而且老太太还特意藏在柜子底下,明显是压箱的宝贝。
“拿着吧,你叫我一声奶奶,你肚子里就是我的重孙辈,提前送点东西算什么。”
聋老太太摆了摆手,偏过头去,脸上隐约有几分不屑,一闪而逝。
这东西放在她最风光的时候,真就是个玩物。哪怕是现在,她手里也有几件比这镯子好的物件,只是不方便拿出来。
推脱几次之后,还是老太太占了上风,刘淑芬收下镯子,揣在怀里。
“以后你要多教教柱子,这孩子单纯又冲动,指不定什么时候惹祸......”
刘淑芬点头嗯了一声,逃荒的过程她见了不少人,而且没有童年滤镜,院里这些人接触久了,也能看出几分人品。
聋老太太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柱子跟跨院赵成的矛盾,基本己经解决,稍微注意一下就行;右边许大茂,那时从小就有仇,防着点,其他邻居.......就当正常邻居就行。”
她没提易中海和贾家,只是让刘淑芬当成普通邻居。
“赵成跟柱子还有仇?不会吧,他还送了结婚礼金......”刘淑芬有些慌乱,首接下了床。
她来的时候,赵成跟院里基本没了来往,赵成的事她很少听说,只是知道跨院里住着的人很有本事。
没想到第一个消息就这么刺激,跟当官的有矛盾,哪怕不在轧钢厂工作,大小也是个麻烦。
“放心,小矛盾,己经解决了,不然哪里会送礼金!”
刘淑芬这才渐渐放心,她还想着能让孩子跟赵成学学,要是有仇,就只能想办法搬家,不然天天在仇人面前晃悠,忘了的事情也能再想起来。
“赵成跟柱子脾气不对付,但他是个讲理的人,遇到事可以找他,但要注意分寸。”
“我也见过几次赵成,他在院里就没几个朋友?”刘淑芬问道。
“有,后院的孙家跟他玩得好,你应该见过。”老太太道。
刘淑芬点了点头,孙家在院里生活也属第一等,采购员偶尔能弄到些紧俏货。
“还有前院的李跛子,他的工作是赵成帮忙解决的,赵成的话,在李家父子俩看来就是圣旨!”
老太太打了个哈欠,指着院里,笑道:“看吧,说话的功夫就来了。”
刘淑芬透过窗户看去,前院李家的孩子,提着一个布袋,在栅栏门前站得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