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30章 梯田守护

红河的盛夏,蝉鸣在芭蕉叶间此起彼伏,层层叠叠的梯田像被阳光点燃的金色海浪。林深擦拭着额角的汗珠,望着田埂上散落的塑料瓶和包装袋,眉头紧紧皱起——随着“云上哈尼”的爆火,慕名而来的游客让村寨热闹非凡,却也给这片千年梯田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再这样下去,山神该生气了。”阿夏蹲下身,捡起一个被丢弃的饮料瓶,声音里满是心疼。她发间的银泡随着动作轻轻晃动,映着不远处漂浮着垃圾的水面,泛着刺目的光。林深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传递着坚定:“我们得做点什么。”

次日清晨,蘑菇房前的空地上,林深架起投影仪,播放着他连夜剪辑的视频。画面里,昔日清澈的梯田倒映着蓝天白云,哈尼妇女在水中插秧的身影宛如诗画;而如今,白色垃圾缠绕稻苗,浑浊的水面上漂浮着油污。台下的村民们交头接耳,李阿公敲着烟袋锅子,语气沉重:“这些城里人,咋就不知道爱惜咱的命根子?”

阿夏站起身,举起手中的刺绣布袋:“我提议,发起‘守护梯田’行动!”她展开布袋,上面用金线绣着醒目的标语,“咱们先从清理垃圾开始,再给游客们讲讲梯田的故事,让他们知道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连着哈尼人的魂。”林深随即展示出设计好的宣传手册,图文并茂地介绍着梯田的生态意义和文化价值。

说干就干。林深和阿夏带着村民们分成几个小组,沿着梯田的田埂仔细清理。阿夏手把手教小诺辨认可降解垃圾和塑料废弃物,“这些菜叶可以埋进土里当肥料,但塑料袋不行,它们要好几百年才能消失。”她的声音温柔却坚定,小诺似懂非懂地点头,认真地把捡到的垃圾放进不同的竹篓。

林深则带着年轻人在显眼处竖起木制警示牌,用哈尼文和汉字写着:“梯田是哈尼人的母亲,请温柔以待。”他还别出心裁地在警示牌旁挂上竹筒,里面插着免费的可降解垃圾袋。有游客路过,他便热情递上手册:“尝尝我们的云雾茶,顺便听听梯田的故事?”

为了让游客更深入理解梯田的珍贵,林深和阿夏策划了特别的体验活动。清晨,他们带着游客下田插秧,感受泥土在指间的温度;午后,阿夏在蘑菇房里展示古老的灌溉智慧,“哈尼人用木刻分水,每一块梯田都分得公平合理。”她转动着刻满纹路的木槽,清澈的泉水叮咚作响。

然而,改变并非一帆风顺。某天,林深发现几个游客在梯田里乱扔烟头,当即上前劝阻。游客却满不在乎:“不就扔个烟头,至于这么较真?”阿夏闻讯赶来,没有急于指责,而是轻声说:“大哥,您看这层层叠叠的梯田,是我们哈尼人数代人用双手‘雕刻’出来的。每棵稻苗都是生命,一场小火就可能毁了一切。”她的眼中泛起泪光,游客们见状,纷纷红了脸,主动捡起烟头。

随着活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始加入守护行列。一位来自北京的摄影师深受触动,不仅全程帮忙清理垃圾,还拍摄了一组名为《守护》的照片。照片中,哈尼老人弯腰捡拾垃圾的背影、孩子们认真分类废弃物的模样,与金色的梯田构成了震撼人心的画面。这些照片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守护哈尼梯田#的话题冲上热搜。

金秋丰收时节,林深和阿夏组织了“梯田生态日”。他们邀请游客和村民一起收割稻谷,将秸秆编织成工艺品,用谷壳制作环保花盆。活动现场,阿夏展示了新设计的文创产品——印有梯田图案的可重复使用餐盒。“希望大家把环保的理念带回家。”她笑着说,发间的山茶花在阳光下绽放。

这一天,贝玛老人也来到现场,吟唱着古老的护田歌谣。悠扬的歌声中,林深和阿夏相视而笑,眼中满是欣慰。曾经布满垃圾的田埂,如今整洁如新;曾经浑浊的水面,再次倒映出蓝天白云。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守护梯田,不仅是守护一片土地,更是守护一个民族的根与魂。

夜幕降临,林深和阿夏坐在梯田旁的草垛上。远处,村寨里亮起星星点点的灯火,像撒落人间的星辰。阿夏靠在林深肩头,轻声说:“你看,梯田又笑了。”林深握住她的手,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以后,我们还要做更多。让梯田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微风拂过,稻穗沙沙作响,仿佛在回应他们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