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紫禁城的玉兰初绽,花瓣上凝结的晨露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光。贾宝玉伫立在文华殿前,望着广场上整齐列队的新科女官,她们身着月白公服,手持笏板,神情中既有忐忑又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新政推行后,首次面向全国女子选拔的官员,而这场变革的背后,却暗流汹涌。
"皇上,山东巡抚八百里加急!"苏培盛匆匆呈上密函,封火漆印上的裂痕昭示着事态紧急。贾宝玉撕开信封,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山东境内突发瘟疫,患者高热不退、咳血不止,短短旬日己蔓延三城,地方官员束手无策,恳请朝廷支援。
与此同时,养心殿外传来激烈的争吵声。几名老臣不顾侍卫阻拦,闯入殿内,为首的吏部尚书白发倒竖:"皇上!女子为官本就不合祖制,如今又逢大疫,定是上天降罪!当即刻废除新政,祭祀天地以谢罪!"
"荒谬!"贾宝玉将密函重重拍在案上,"瘟疫横行,你们不思如何救治,却在此妖言惑众!传旨:太医院全体即刻前往山东,调集各地药材,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他扫视着众人,眼中怒火翻涌,"再有以'天命'阻拦新政者,以动摇国本论处!"
然而,灾情远比想象中严重。太医院传来的密报显示,此次瘟疫前所未见,寻常药方毫无疗效。更令人心惊的是,疫区周边开始流传谣言:"女子乱政,惹怒神灵,降下灾厄。"民情躁动不安,部分百姓甚至自发组织起来,要拆毁当地的女子学堂。
"林妹妹,若你在,该如何是好?"深夜,贾宝玉独坐潇湘馆,望着满院凋零的竹子喃喃自语。月光透过窗棂洒在桌上,照亮林黛玉生前未完成的医书手稿——那是她搜集民间偏方、钻研医术留下的心血。
突然,他的目光被一行小字吸引:"岭南瘴气之毒,可用青蒿绞汁服之。"联想到疫区患者的症状与瘴气之毒相似,贾宝玉猛地起身:"传旨,速派快马前往岭南,搜集青蒿!"
五日后,首批青蒿运抵山东。在女官沈清婉的带领下,医官们日夜熬制药汤,分发给患者。沈清婉本是江南女子学堂的高材生,聪慧过人,此刻她不顾被感染的风险,亲自试药,确认无虞后才让百姓服用。
"大人,有效果了!"一名医官激动地跑来禀报,"服用青蒿汤的患者,高热己退,咳血渐止!"消息传开,疫区百姓纷纷跪地叩谢皇恩,那些曾要拆毁学堂的人,也羞愧地低下了头。
但危机并未解除。正当疫情得到控制时,京城突然传来噩耗:皇后病危。贾宝玉连夜赶回紫禁城,坤宁宫内,皇后虚弱地躺在床上,拉着他的手:"皇上...三阿哥余孽...暗通西域...要..."话未说完,便气绝身亡。
握着皇后逐渐冰冷的手,贾宝玉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将他吞噬。他暗中调查,发现皇后之死与西域进贡的香料有关,而经手此事的,竟是礼部侍郎——正是守旧派的核心人物之一。
"来人!"他怒不可遏,"将礼部侍郎满门抄斩,彻查与西域往来的所有官员!"转身又对史湘云道,"你即刻整顿兵马,加强边关戒备,以防外敌趁虚而入。"
处理完皇后的丧事,贾宝玉再次来到女子学堂。学堂内,女学生们正在研读诗书,朗朗读书声回荡在庭院中。一个扎着双髻的小女孩跑过来,递上一幅画:"皇上,这是我们画的您和林姑娘。"
画上,贾宝玉与林黛玉并肩站在桃花树下,笑容灿烂。看着这幅画,贾宝玉的眼眶不禁了。他轻抚小女孩的头,声音温柔:"好好读书,将来做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回到养心殿,他铺开宣纸,提笔写下《盛世新律》,将女子的权利、教育、为官等条例正式写入律法。墨迹未干时,苏培盛呈上一份奏折,是沈清婉关于建立全国医馆、防治疫病的提议。
"传沈清婉进宫。"贾宝玉看着奏折,嘴角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告诉她,朕要在京城建一座'潇湘医馆',纪念一位故人..."
窗外,玉兰花瓣随风飘落,似是故人的低语。贾宝玉望着天空,心中默念:"林妹妹,你看,我们的理想,正在一点点实现。这盛世华章,是用血泪写成,但只要能换来天下太平,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