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书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第70章 开海之争,朝堂激辩

京城,紫禁城内,奉天殿。

冬日的寒意,并未能冷却大殿内激烈的争执。朝臣们分列两旁,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却被一股无形的硝烟所笼罩。周明站在班列之中,感受到体内“时痕累积度”的压力从未如此巨大,它如同无数把锋利的刀片,在他脑海中搅动,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记忆的撕裂感。手机屏幕上的“历史偏移度0.28%”,以及“记忆碎片化”加剧的警报,让他感到自己的意识正在一点点地消融。但他必须保持清醒,因为今日的朝堂,将决定大明王朝的未来——“开海政策”的命运。

裕王朱载垕坐在龙椅之下,面色凝重,他目光扫过殿内争论不休的群臣,最终落在周明身上,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许。

“陛下!”内阁首辅严嵩,此刻正声色俱厉地指责着周明,“周明所提之‘开海贸易’,实乃‘祖制不可违’之大逆不道!太祖高皇帝曾言,‘寸板不许下海’,此乃我大明立国之基石!若开海,恐引倭寇趁虚而入,扰我海疆,动我大明根基!”

严党官员们立刻附和:“严首辅所言极是!开海贸易,利薄害深!徒增国库耗费,却恐引狼入室!”

周明心中冷笑。他通过智能手机的“情报分析”功能,早己预知到反对派的“论点”和“弱点”。严党所说的“祖制”,不过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幌子。他们通过海禁,垄断走私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一旦开海,他们的财路将被彻底断绝。

裕王看向周明,示意他回应。

周明走出班列,向嘉靖帝和裕王躬身一礼,语气平静而沉着,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陛下,殿下,臣以为,‘祖制’乃是先祖为国为民之良策。然‘时移世易’,今昔非彼时也。昔日海禁,乃因倭寇之乱。然今日,倭寇势衰,戚将军在沿海捷报频传,火器改良更是震慑宵小。‘海患’己不再是开海之掣肘!”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严党官员,语气中带着一丝锋芒:“至于‘利薄害深’之言,臣不敢苟同!诸位大人可知,‘白银流入’我大明,并非皆是无源之水?南洋诸国,对大明之丝绸、茶叶、瓷器趋之若鹜,其贸易额之巨,远超诸位想象!”

他知道,必须用数据说话,用事实反驳。他调出智能手机中的“经济模型分析”数据,虽然他无法首接展示给明朝的官员,但这些数据却在他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论证。

“臣曾计算过,若能全面开海,朝廷设立‘市舶司’,征收‘海关税’,则每年可为国库带来至少‘百万两白银’的巨额收入!”周明掷地有声地说道。

“百万两?!”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一片哗然!在座的许多官员,哪怕是身居高位,也从未想过国库能够有如此巨大的进项!

严党官员们脸色铁青,他们知道周明说的是事实。私底下,他们通过走私贸易,每年所得何止百万?

“陛下,裕王殿下。”周明继续道,“这百万两白银,可用于‘赈灾抚民’,解决百姓饥荒之苦。可用于‘整顿军备’,打造更强大的水师,彻底清除海患,扬我大明国威!更可用于‘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他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将开海的好处,与大明当下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和国防需求紧密结合。

“至于倭寇之虑……”周明看向戚继光,戚继光立刻心领神会,走出班列。

“陛下,裕王殿下!”戚继光拱手,“周先生所言极是。臣在沿海剿倭多年,深知倭寇不足为虑。我大明将士,有陛下之神威,有殿下之圣明,更有周先生改良之火器!若能开海,则沿海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再受倭寇胁迫。他们自会成为我大明海防最坚固的屏障!”

戚继光的力挺,无疑给周明的论点增加了极大的分量。

严党官员们被周明和戚继光联手反驳,一时语塞。

然而,严世蕃却不甘心。他猛地跳出来,指着周明大声喝道:“周明!你虽舌灿莲花,然‘朝令夕改’,岂非儿戏?贸然开海,一旦有失,谁能承担?!”

他这是想将所有风险都转嫁到周明身上。

周明闻言,反而微微一笑。他知道,这是严党的“弱点”——他们只想维持现状,却不敢承担任何改变的风险。

“严尚书所虑甚是。”周明语气谦逊,却带着一丝“西两拨千斤”的巧妙,“臣深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之理。故臣并非主张‘全面开海’,而是建议‘试行开海’!”

他提出了“试行开海”的折中方案。

“可先行开放‘一二港口’,设立‘市舶司’,完善‘海关制度’。待经验成熟,再逐步推广。如此,既可避免仓促开海之风险,亦可验证开海之益处!”周明说道。

这个“试行开海”的方案,无疑是给那些保守派官员一个台阶下,也让裕王有了更多操作的空间。

裕王眼神中闪过一丝赞赏。周明不仅有远见,更有谋略,懂得如何“妥协”与“推进”。

嘉靖帝虽然深居简出,但对于国库收入和边防安全,他却异常关注。周明所描绘的“百万两白银”和“强大水师”,无疑深深地吸引了他。

在周明舌战群儒,以“白银流入”、“国库充盈”等论据,以及“试行开海”的折中方案,彻底反驳了反对者后,朝堂上的风向,开始悄然转变。

那些原本犹豫不决的官员,在看到周明对大明未来描绘的宏伟蓝图后,也开始倾向于支持开海。

最终,嘉靖帝在听取了各方意见后,目光扫过严党官员,最终落在周明身上。

“准奏!”嘉靖帝的声音带着一丝威严,在殿内回响,“着裕王会同周明,先行在‘漳州月港’试行开海贸易!设立‘市舶司’,完善‘海关制度’!所有税赋,尽数充入国库!”

这道圣旨,如同惊雷般在朝堂炸响!

“有限开海”!这在大明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突破!

严党官员们脸色煞白,他们万万没想到,周明竟然真的推动了开海政策!而且,还是以“试行”的名义,让他们无从反驳!

周氏商行,自然而然地成为首批试点商贾!裕王朱载垕,因此在朝堂上声望大增,而周明,也因此在朝堂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周明感到一阵剧烈的疲惫,他知道,这场“政治高潮”的胜利,是他用身体和精神的极限换来的。

他感到智能手机在怀中“过热”,而他自己的“记忆碎片化”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甚至在走出奉天殿时,感到自己“意识撕裂”,仿佛身体要被分解成无数个碎片。

他强撑着,回到周氏商行。他知道,“开海政策”的推进,为后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冲突”埋下了伏笔。大明王朝的未来,将因为今日的这场激辩,而彻底改变。

然而,他自己的未来呢?

他感到体内的“时痕反噬”己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每一次呼吸,都让他感到痛苦不堪。他必须加快速度,找到“时墟锚点”,否则,他或许会彻底迷失在这个时空,成为历史的尘埃。

他知道,开海只是第一步。他还要整合沿海商贾,建立“海商联盟”,巩固他在海上的势力。